名人 | 朱熹 |
---|---|
名言 | 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 |
名言 |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
名言 |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
名言 |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
名言 | 百学须先立志。 |
名言 |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
名言 |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名言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名言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名言 |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
名言 | 礼即理也。 |
名言 |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出自: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
名言 | 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
名言 | 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
名言 | 守正直而佩仁义。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
名言 |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
名言 |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
名言 |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 |
名言 |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
名言 |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
名言 |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名言 |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
名言 |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
名言 |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名言 | 月盈则亏,日中则昃 |
名言 |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
名言 |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
名言 |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名言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名言 | 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
名言 | 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底:同“的”。 |
名言 |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
名言 |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
名言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名言 |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名言 | 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
名言 | 朋友,以义合者。 |
名言 |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
相关名人名言:
朱尼乌斯 阿芙拉·宾 吴处厚 佐藤一斋 莫佩尔蒂 阿布尔·法拉治 霍尔巴赫 阮元 约翰·拔罗斯 叶圣陶 斯·菲利狄斯 盆兰 奥尔迪斯 卢伯克.J. 笛卡尔 普劳图斯含蓄 克劳塞维次 冯学峰 亨·亚当斯 晋·陆机 南丁格尔 贺兰进明 艾迪生 邓析子 马卡连柯 邓中夏 约·基布尔 列宁 汉·王充 蔡锷 唐·吕以庆 科利特 艾青 苏沃洛夫 艾·霍桑 哈佛格尔 奥勃鲁切夫 阿·巴巴耶娃 宋·米芾 丹尼尔 《太平广记·谄佞》 唐·刘知几 清·陆惠心 汉书 法国 摩尔 徐志摩 宋·刘过 塞·罗杰斯 清·纪昀